十二章纹样,其中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黼、黻八章在衣上;其余四种藻、火、宗彝、米粉在裳上,并配用五色祥云、蝙蝠等。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,“日月星辰取其照临;山取其镇;龙取其变;华虫取其文、会绘;藻取其洁;火取其明;粉米取其养;黼若斧形,取其断;取其辩。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,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,光照大地;如龙,应机布教,善于变化;如山,行云布雨,镇重四方;如华虫之彩,文明有德;如宗彝,有知深浅之智,威猛之德;如水藻,被水涤荡,清爽洁净;如火苗,炎炎日上;如粉米,供人生存,为万物之依赖;如斧,切割果断;如两己相背,君臣相济共事。”总之,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。 此袍圆领,大襟右衽,马蹄袖,前后开踞,片金缘。绛色素绸为面,素绸为里。玄地海水云龙蝙蝠纹领、绣边。袍身满绣祥云,云间穿梭金龙九条,间以蝙蝠、寿团为点缀。下幅为海水江崖与八宝立水纹,水脚装饰如意云纹。绣工精细,配色大气沉着。 代皇帝朝服有朝服、吉服、常服、行服等。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,分冬夏二式。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,春夏用缎,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。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,以明黄为贵,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,朝日时用红色,夕月时用白色。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。一般在正前、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;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(折裥处)前后各绣团龙九条;裳绣正龙两条、行龙四条;披肩绣行龙两条;袖端绣正龙各一条。十二章纹样为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黼、黻八章在衣上;其余四种藻、火、宗彝、米粉在裳上,并配用五色云纹。 清代帝后吉服又称“彩服”、“花衣”,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、筵席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“序幕”与“尾声”阶段。 皇帝吉服包括:吉服冠、吉服带、衮服和龙袍,用于元旦、万寿、冬至、除夕、先农坛耕耤礼、筵席、大婚、中秋节、端阳节、上皇太后徽号、太和殿阅视祝版、中和殿阅视祝版、长春宫祭殿神、坤宁宫磕头、坤宁宫祭新月神、奉先殿行礼、寿皇殿行礼、药王圣诞、坤宁宫还愿、颁诏受贺、大高殿开光等场合。 皇后吉服包括:吉服冠、八团有水龙褂、八团无水龙褂、正行龙式龙袍、八团有水龙袍和八团无水龙袍。除用于重大吉庆及时令节日外,还会用于皇后先蚕坛躬桑、献蚕仪式。 在这些场合中,帝后龙袍与衮服或龙褂配套穿,有时也会单件使用。在人们的印象中,吉服就是明黄色加彩云金龙,其实不然。所谓花衣或彩服,是指这些服装会根据不同时令节日礼花衣期的不同需要,随时变换衣服的纹样或色彩。纹样也会将由原来的龙纹装饰成为:寿字、汉瓦、团花、团鹤、喜相逢、五蝠捧寿、博古纹、五谷丰登、暗八仙以及大婚所用的龙凤同合等纹样。《清宫词》中这样描绘当时的吉庆场景:“万寿节中垂盛典,花衣期内引朝仪。尽翻旧样团龙制,六合同春画折枝。”此件吉服采用明黄色底料,绣以福寿无边纹饰,间以十二章纹彰显帝王威严。 此龙袍为圆领,大襟,马蹄袖,四开裾。玄色地绣金龙云纹领绣边。红色袍面平金针法绣金龙纹,金龙四周云海连绵,蝙蝠、暗八仙纹饰穿插其中,以祝“洪福齐天”。下幅绣海水江崖与八宝立水纹,水面装点佛八宝、摩羯鱼,水脚装饰如意云纹,绣工精致,华美富丽,以寓“一统江山”。此袍为冬季棉袍,满幅盘金绣彰显华贵。是晚清**贵族所穿之物。 此龙袍大襟右衽,马蹄袖,四开裾,缀铜鎏金簪花扣五枚。绣五爪金龙纹,前后身、左右肩及底襟共绣金龙九条,领襟缘绣金龙五条,寓意“九五之尊”。龙身四周祥云满布,蝙蝠环绕,下幅为海水江崖与如意云纹,间以佛八宝纹样为饰。绣工精致,色彩华美,以寓“山河永固”,彰显昔日穿着者高贵的身份与地位。 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,也可用金黄、杏黄等色。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龙。龙袍的下摆,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,名谓水脚。水脚之上,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,水浪之上,又立有山石宝物,俗称“海水江涯”,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,还有“一统山河”和“万世升平”的寓意。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,即礼服、吉服和便服。礼服包括朝服、朝冠、端罩、衮服、补服;吉服包括吉服冠、龙袍、龙褂;便服即常服,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。龙袍,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,比礼服略低一等,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、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,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。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、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。如:龙纹、凤纹、蝙蝠纹、富贵牡丹纹、十二章纹、吉祥八宝纹、五彩云纹等等。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,并不普及。如:龙、凤纹向来是帝、后的象征,除了帝、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。十二章图案,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较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,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,只应用在帝、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、将相的服饰上,**在民间出现过。 福禄万代八团吉福袍 清乾隆年间